菲久科维奇如此结束了他的发言,这一回听众的热烈反应竟像暴风雨一般势不可当。要加以遏制已无法想象:女士们纷纷哭泣,许多男士同样唏嘘不已,甚至有两位要人也掉下了眼泪。审判长顺应形势,甚至没有马上摇铃。我们有些女士事后激动地说:“压制这样的热情简直是亵渎神圣。”演说者本人由衷地感动了。
就在这样的时刻,我们的伊波里特·基里洛维奇再一次站起来表示“不敢苟同”。人们用憎恶的目光望着他。“怎么?这是什么意思?他居然还敢不同意?”女士们议论纷纷。但即使全世界的女士在检察官太太的率领下一齐表示不满,此刻也拦不住伊波里特·基里洛维奇。他面色煞白,激动得发抖;他说出的最初几个字、最初几句话甚至听不懂;他呼吸急促,吐字不清,语无伦次。不过他很快就缓过神来。从他这第二次发言中我只引几句话。
“……有人指责我们在这里编小说。那么辩护人岂不是在小说之上编小说吗?只差没有诗歌了。费尧多尔·巴甫洛维奇在等情人的时候,居然把信封撕开后扔在地上。甚至能举出他在如此令人惊讶的情况下说的话。这难道不是想象力太丰富的结果吗?有什么能证明他把钱取了出来?谁听到了他说的话?智能低下的白痴斯乜尔加科夫竟被描绘成拜伦笔下的什么人物,因为自己是私生子而向社会进行报复——这不是拜伦风格的长诗又是什么?至于儿子闯进父亲屋里杀了他,同时又没有杀他,这甚至既不是小说,也不是长诗,而是斯芬克司了,这个斯芬克司出的谜题当然连他自己也解不开。杀了就是杀了,怎么可能既杀了又没有杀——这种话谁听得懂?
“后来辩护人又向我们宣告,我们的讲坛是弘扬真理和健全观念的讲坛,可是从这个‘弘扬健全观念’的讲坛上竟信誓旦旦地说出这样的‘至理名言’:把谋杀父亲称为杀父纯粹是一种偏见!如果杀父是偏见,如果每一个小孩都诘问自己的父亲:‘父亲,为什么我应当爱你?’——那我们的社会基础将成何体统?我们的家庭将成何体统?你们都听到了,杀父只不过是莫斯科商人妇怕听的‘烟气’罢了。为了达到给不该开脱的人开脱罪名的目的,不惜肆意歪曲先人就俄罗斯法庭的使命和前途留下的最珍贵、最神圣的遗训。辩护人号召用仁慈去感化被告,这对罪犯来说可谓正中下怀,大家第二天就可以看到他将怎样被感化!其实,辩护人仅仅要求宣告被告无罪,是不是过于谦虚了?为什么不要求设立以杀父凶手命名的奖学金,让他的丰功伟绩在后来人心目中流芳百世?福音书和宗教也被修正了,据说这些都是神秘主义,而辩护人拥有的才是经过理性和健全观念分析验证的正宗基督教义。这是公然在我们面前兜售冒牌的基督!辩护人声称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而紧接着又得出结论道,基督教导要用别人量给你们的量器量给别人——这话乃是从弘扬真理和健全观念的讲坛上说出来的!其实,有些人只是在发表演说的前夕才匆匆翻阅一下福音书,以便炫示他们对这部颇有特色的经典并非一无所知,必要时可以用来制造一定的效果,一切取决于是否有利于达到目的!而基督的教诲正好相反,他告诫我们不要这样做,因为世上存心不良的人是这样做的,我们应当加以宽恕,把另一侧面颊凑过去,而不是用欺弄我们的人同样的手段对付别人。这才是我们的上帝对我们的教诲,他没有说禁止儿女杀父亲是一种偏见。我们不应在弘扬真理和健全观念的讲坛上篡改我们上帝的福音书;应当指出,辩护人仅仅把基督称做‘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仁爱者’,而不是像全俄正教徒那样向他呼唤:‘你是我们的上帝!……’”
这时审判长插话了,他给过于激动的发言人泼了点儿冷水,请他不要言过其实,也不要离题太远,等等,等等,都是审判长通常在这种情况下所说的话。大厅里的气氛也不太平静。公众有些坐不住了,还发出愤愤不平之声。菲久科维奇甚至没有反驳,他只是登上讲坛,一只手按在心口上,以受伤害者的语调说了几句维护自身尊严的话。他仅仅用讥讽的口吻再次约略提到了“编小说”和“心理学”,在一个地方还捎带着插了一句:“朱庇特,你发怒了,可见你错了。”〔18〕这句话引起了许多听众赞许的笑声,因为伊波里特·基里洛维奇实在太不像朱庇特了。然后针对检察官指责他纵容年轻一代杀父这一点,菲久科维奇以不屑一顾的姿态表示他甚至不想回答。谈到“冒牌基督”以及他没有把基督称为上帝,而只是称为“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仁爱者”,谈到“从弘扬真理和健全观念的讲坛上不许发表反正教言论”时,菲久科维奇暗示这些指责有含沙射影的味道,并说自己在来本城之前至少曾抱有希望,认为在这里的讲坛上说话无须担心遭到“对我个人作为公民和臣民有危险的”指责……。听到这样的话,审判长对他也作了告诫,于是菲久科维奇鞠了一躬结束答辩,在听众的一片赞许声中走下讲台。按照本城女士们的看法,伊波里特·基里洛维奇已“一败涂地,万劫不复”。
接下来法庭让被告本人发言。米嘉站了起来,但他没说多少话。他已心力交瘁。上午他到庭时那种满不在乎和挺精神的模样现在几乎影踪全无。这一天内他似乎得到了够他终生受用的体会,使他领悟到过去不明白的、非常重要的道理。他的声音变得微弱,已不像早先那样吼叫,从他的话中可以听到某种陌生的语调,给人以顺从、服输、认命的感觉。
“让我说什么呢,陪审员先生们?对我审判的时日到了,我感到上帝的手正指着我。一个没出息的人算是完了!但我像对上帝表白一样再次向你们重申:对于父亲的死我是无罪的!我要说最后一遍:人不是我杀的!我没有出息,但我是爱善、向善的。我无时无刻不想改过自新,然而我却活得像一头野兽。谢谢检察官,他对我讲了很多有关我的事情,这些事情过去我并不了解;但说我杀了父亲——这不是事实,检察官错了。也谢谢辩护人,我听他发言时哭了,但说我杀了父亲不是事实,即使假设也不应该!至于大夫们的话请不要相信,我头脑完全正常,只是心里难受。如果你们饶了我,放了我——我要为你们祈祷。我保证做个比原先好的人,我向上帝保证。如果你们定我的罪——我也要把我的剑高举过头折断后吻它的残片!但是,请饶了我,不要剥夺我心中的上帝,我了解自己,我会造反的!我心里难受,诸位……饶了我吧!”
他几乎倒在自己的座位上,声音戛然而止,末了一句话是勉强说出来的。随后法官提出几个问题,要求控辩双方作最后陈述。细节我就不缕述了。最后,陪审员们离座起身,准备退场进行磋商。审判长疲惫已极,因而只向他们有气无力地告诫几句:“要不偏不倚,不要受论辩者口才的影响,但必须仔细斟酌各种论点,记住你们肩负着伟大的责任”等等,等等。
陪审员们退场,法官宣布休庭。人们可以站起来走走,互相交谈积聚下来的感想,在小卖部吃点东西。时间已经很晚,大概过了午夜将近一点钟了,但是没有人离去。大家的情绪都那么紧张,根本顾不上休息。人人都悬着一颗心在等待,不过这样说也许太过分。女士们只是处于歇斯底里的不耐烦状态,但她们的心是平静的:“肯定宣告无罪。”她们都在准备迎接富于戏剧性的欢欣鼓舞的时刻。我承认,在男士们那一边也有非常多的人相信必定会宣告无罪。一部分人喜形于色,另一部分人紧皱眉头,还有一部分人干脆垂头丧气:他们不愿听到宣告无罪!菲久科维奇自己对于成功坚信不疑。他被围在人堆里接受祝贺,许多人都想讨好他。
“在辩护人与陪审员之间,”事后有人转述他曾在一群人中间说,“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还在发言的时候就开始形成这种无形的纽带。我感觉到了它的存在。这一回我们赢定了,尽管放心。”
“可是我们的乡下人陪审员会怎么说呢?”一位胖胖的麻脸先生走到一群正在交谈的男士跟前绷着脸说,他是城郊的一位地主。
“陪审员并不全是乡下人。里边有四名公务员。”
“是的,有公务员,”一名地方自治局的成员加入进来说。
“您知道普罗霍尔·纳扎烈夫吗?就是那个挂奖章的商人,他是陪审员。”
“怎么?”
“这人脑瓜灵得很。”
“可他老是不吭声。”
“话是很少,不过这样更高明。且不说彼得堡名律师教不了他,没准儿他还能给整个彼得堡上一课呢。他共有子女十二人,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天哪,难道不会宣告无罪?”另一群人中有位年轻的公务员大声说。
“一定会宣告无罪,”有人很有把握地指出。
“如果不宣告无罪,那简直是丢人!”一位公务员的火气不小。“就算是他杀的,可是那个做父亲的像个父亲吗?再说,当时他正火冒三丈……。他的确可能只是挥了一下杵子,老头儿就倒下了。只是不该把那个仆人牵扯进来。这简直是一段滑稽的插曲。要是我当辩护人,我干脆就说:是他杀了人,但他没有罪,见你们的鬼去!”
“他就是这样做的,只是没说‘见你们的鬼去!’”
“不,米哈依尔·谢苗内奇,跟说了也差不多,”第三位插言道。
“听着,诸位,四旬斋那阵子我们那里有个女演员也被宣告无罪,她把情夫的合法妻子喉管给割破了。”
“可是没有割断。”
“反正都一样,反正她开始割了!”
“刚才关于儿女的那番话他说得怎么样?精彩极了!”
“精彩。”
“还有关于神秘主义的那段也不坏!”
“您就别提神秘主义了,”还有一位不知是谁叫了起来,“你们也为伊波里特想想吧!打这一天起他的日子怎么过?为了米剑卡,检察官太太明天不把他的眼珠子抠出来才怪呢。”
“她今天来了吗?”
“亏你想得出来!要是她今天来了,在这儿就会抠出来。她在家里,牙疼。嘿嘿!”
“嘿嘿!”
下面是第三群人中间的反映:
“看来米剑卡会宣告无罪了。”
“说不定明天京都酒店会给闹得底儿朝天,他至少要醉上十天。”
“真见鬼!”
“说对了,这种事情少不了魔鬼插手。魔鬼不掺和到这里头去,还能掺和到哪儿去?”
“诸位,辩护人的口才确实令人佩服。不过也不应该用杵槌乱砸老子的脑袋呀。要不然,岂不全乱了套?”
“还有那彩车,你们还记得他说的彩车吗?”
“对,他把大车变成了彩车。”
“可是明天又会把彩车变成大车,‘一切取决于是否有需要’。”
“如今的人可真够精明的。诸位,咱们俄国究竟有没有真理?是不是压根儿没有了?”
但铃声响了。陪审员们商量了整整一个小时,不多也不少。公众重新坐定后,法庭大厅里立刻出现一片深沉的寂静。我记得陪审员们一一回到庭上。终于到了这一时刻!我不想逐条照录一个个问题,我也记不得那么多。我只记得审判长提出的第一个、也是最主要的问题,即被告“是否蓄意谋财害命?”(原话我不记得。)这时全场屏息静听。陪审团团长——正是那位最年轻的公务员——在死一般的寂静中用洪亮的声音清清楚楚地宣布:
“是的,有罪!”
接下去对所有的问题逐条的回答都一样:是的,有罪;是的,有罪,没有丝毫从轻发落的余地!这是任何人都意想不到的,因为几乎所有的人都相信至少会从轻发落。大厅里死一般的寂静没有被打破,可以说真的一切都凝滞了——包括渴望定罪的,也包括渴望宣告无罪的。但这仅仅是最初几分钟的情形。随后出现了可怕的混乱。男士们中间许多人非常满意。有几位甚至掩饰不住心中的高兴搓起手来。不满意的人仿佛被压倒了,他们无可奈何地耸耸肩膀,窃窃私议,看上去像是一下子给震懵了。但是,我的上帝啊,我们的女士们到底怎么啦?我以为她们要暴动了。起初她们似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忽然,整个大厅里啰唣四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她们纷纷从座位上跳起来。她们大概以为,这一切马上都可以重新纠正过来。就在这个当口儿,米嘉蓦地站起来,伸出一双手,用撕心裂肺的声音喊道:
“我以上帝和末日审判的名义起誓,对于父亲的死我是无罪的!卡嘉,我原谅你!兄弟们,朋友们,请你们饶了另一个女人吧!”
他没有说完就号啕大哭,全场都能听到一个陌生的、不像是他的声音,天知道他的声音怎么一下子变成这样。楼上敞廊最远的角落里传来女人刺耳的尖叫:这是格露莘卡。还在法庭辩论开始之前,她就恳求管事的放她重新进来。米嘉被押了下去。宣判被推迟到明天。全场听众在一片混乱中开始离去,我不再等着听什么反应了。我只记得有几个人到了出口处的台阶上还在议论。
“恐怕要到矿上去服二十年苦役。”
“至少二十年。”
“是啊,我们的乡下人陪审员愣是不买账。”
“我们的米剑卡算是完了!”
本章注释
〔1〕见第649页注〔1〕。
〔2〕“摩拉维亚兄弟会”是基督教在捷克的一个教派,1722年成立于德国东部萨克森的赫伦胡特,故又称“赫伦胡特派”。赫尔岑什图贝的姓氏表明,他有日耳曼血统,而捷克在独立前长期处在神圣罗马帝国和奥匈帝国的统治之下,赫尔岑什图贝祖上可能来自该教派势力较大的地区。
〔3〕德语,游荡、闲逛、玩儿。
〔4〕德语,圣父。
〔5〕德语,圣子。
〔6〕德语,圣灵。
〔7〕语出古罗马诗人玉外纳(约60—约140)传下的十六首讽刺诗中的第七首。按拉丁文直译为“给我们面包和杂耍!”这是诗中所写奥古斯都皇帝(前63—后14)在位时(前27—后14)罗马下层民众(游民无产者)的口号。
〔8〕法语,魔鬼并不存在!
〔9〕见果戈理所著长篇小说《死魂灵》第1卷的最后两段。
〔10〕法语,我死之后,哪怕洪水泛滥。通常认为,这句话最早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五(1710—1774)说的。有些回忆录提到,此话出自路易十五的情妇庞巴杜侯爵夫人(1721—1764)之口。1757年,路易十五因法军在七年战争中失利而闷闷不乐,庞巴杜夫人曾对他说:“我们死后,哪怕洪水泛滥。”
〔11〕仍指果戈理。果戈理把他的代表作《死魂灵》称为“长诗”,标在书名下面。再者,陀氏认为《死魂灵》第一卷的结尾诗意盎然,微言大义,也完全有理由把作者称做诗人。
〔12〕西洋文学史上有一类以中世纪城堡(多半为哥特式建筑)为背景的恐怖通俗小说,称为“哥特传奇”。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英国女作家安·拉德克利夫(1764—1823)有一部长篇小说名为《尤多尔福城堡的秘密》。
〔13〕见《新约·约翰福音》第10章第11节。
〔14〕见《新约·以弗所书》第6章第4节。
〔15〕拉丁文:向活着的人们呼吁!出自德国诗人席勒的《大钟颂》。
〔16〕见《新约·马太福音》第7章第2节。
〔17〕这“烟气”多见于《圣经》,如《旧约·创世记》第19章第28节述及耶和华毁灭淫乱之城所多玛和蛾摩拉时有“那地方烟气上腾,如同烧窑一般”等语,专指硫磺、树脂燃烧的烟气,总是与地狱或惩恶连在一起。俄国剧作家亚历山大·奥斯特罗夫斯基所著的剧本《日子难过》(1862)中一个商人妇听到“金属”就联想起铁索锒铛,另一个说:“我的胆儿小得要命。只要听到‘烟气’这两个字,马上就手脚发抖。”
〔18〕通常认为这句话是古希腊散文作家琉善(约125—约192)作品中普罗米修斯对宙斯(朱庇特)说的。原话是:“你抓起闪电来代替回答,可见你是错了。”后世经常用这句话指某人恼羞成怒恰恰表明他理屈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