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就造出大鱼。”
《旧约·创世记》[1]
“他行的路随后发光,令人想深渊如同白发。”
《旧约·约伯记》[2]
“耶和华安排一条大鱼吞了约拿。”
《旧约·约拿书》[3]
“那里有船行走。有你所造的鳄鱼,游泳在其中。”
《旧约·诗篇》[4]
“到那日,耶和华必用他刚硬有力的大刀,刑罚鳄鱼,就是那快行的蛇,刑罚鳄鱼,就是那曲行的蛇,并杀海中的大鱼。”
《旧约·以赛亚书》[5]
“除了从这巨兽的深渊似的嘴里出来的东西,其它任何东西,不管是走兽,船艇,还是石头,都毫无节制地落进了它那缺德的大食道里,消失在它那无底洞的肚里。”
霍兰译普卢塔克: 《伦理学》[6]
“印度洋产有大量最大的鱼,其中大鲸称为Balne,[7]长达四英亩地。”
霍兰的《普利尼》
“我们刚刚出海两天,就在太阳刚要上升时,看到很多大鲸和别的大海兽。大鲸中有一条身躯最大的……它大张着嘴,向我们游过来,掀起了四下的浪潮,把它前面的海水拍击得泡沫飞溅。”
图克译琉善的《真实的历史》[8]
“他来到这里,还想捕捉海象,海象牙十分贵重,他带了一些去呈贡国王……最好的大鲸是在他本国捉到的,其中有长达四十八码,或五十码的。他说,他们六个人,两天里打到了六十只大鲸。”
奥特口述,阿尔佛来特王笔录
公元890年[9]
“因此,所有其它东西,不论是走兽还是船只,一经进入这种巨兽(大鲸)的可怖的大嘴,立刻就被吞没,虎鱼一到了那里头,却可以万无一失地在那儿睡大觉。”
蒙泰涅: 《为雷蒙·德·塞蓬德辩护》[10]
“咱们逃吧,逃吧!如果不是那个有名的先知摩西在耐心耐性的约伯传记中所说的大海兽,就是魔鬼要捉我了。”
拉伯雷[11]
“这条大鲸的肝可装两车。”
斯托的《年鉴》[12]
“大海兽使得海洋像只沸滚的大锅子那样沸腾。”
培根勋爵译的《诗篇》[13]
“摸摸大鲸那巨大的身躯,我们还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它们长得非常肥,一条大鲸身上榨出的油脂,其数量简直叫人不能置信。”
培根: 《生死史》
“鲸脑是医治内伤的特效秘方。”
《亨利国王》[14]
“很像条大鲸。”
《哈姆雷特》[15]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没有一种医术
能把他治愈,他只能再次出现
在那低低俯冲、损伤他的胸脯、
引起无限痛楚的伤害者跟前,
正如受伤的大鲸飞速穿过大海来到岸边。”
《仙女王》[16]
“像大鲸一样庞大,它们那巨大的身躯一动弹,就会把平静的大洋搅得沸腾起来。”
威廉·戴夫南特爵士: 《冈迪伯特》序[17]
“鲸脑是什么东西,人们理所当然地表示怀疑,因为那位博学的霍斯曼[18]在其花了三十年工夫写成的著作中已经明白地说: Nescio quid sit[19].”
托马斯·布朗爵士: 《鲸脑与抹香鲸》[20]
“像斯宾塞的塔卢斯[21]拿着现代的裢枷
它那笨重的尾巴随时制人死命。
* * *
他腰际挂着标枪
背上露出簇簇矛尖。”
沃勒: 《夏岛之战》[22]
“由人工创造出来的那个巨大的利维坦,称为教会国家或市民国家(拉丁文为Civitas)——只不过是种人造的人。”
霍布斯的《利维坦》开头第一句[23]
“傻瓜曼索尔嚼也不嚼就把它吞了下去,仿佛它是大鲸嘴里的一尾小鱼。”
《天路历程》[24]
“上帝最大的创造物,利维坦
这只大海兽在海里游。”
《失乐园》[25]
“那利维坦
最大的动物,像个海岬
躺在海里睡觉,游泳,
像块流动的陆地,它的鳃吸进
一个大海,又把大海喷出来。”
同上
“那些在海里游弋的大鲸,身上有大海之多的油。”
富勒: 《圣国与俗国》[26]
“紧靠在海岬后面,
大利维坦在窥伺它的猎物,
空等一场,只吞下了小鱼,
小鱼把利维坦那张开的大嘴错当成通道。”
屈莱顿: 《奇异的年代》[27]
“人们趁大鲸漂浮在船艄,割下了它的头,然后用小艇把头拖着走,尽量把它往岸边拖拢,它却在水深达十二三英尺时就搁浅了。”
《托马斯·埃奇十次航行斯匹次卑尔根记》,载珀切斯[28]编的《游记》
“他们沿途看到许多大鲸在大海中玩儿,在嬉戏中,它们打许多气管和气孔中喷出水来,气管和气孔都长在肩上。”
托·赫伯特爵士: 《亚非航行记》,[29]载哈里斯·科尔编的《游记选》
“他们在这里看到那么一大群大鲸,他们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前进,唯恐他们的船只会撞上它们。”
斯考顿: 《第六次环航记》,[30]载约翰·哈里斯[31]编的《游记选》
“我们在易北河启航,风向东北,船名‘约拿在鲸腹号’。
有人说,那条鲸张不开嘴,可那是个寓言。
水手们经常爬上桅顶,去看看能否看到一条大鲸,因为第一个发现大鲸者,可以得到一块金币的奖赏。
人们对我说,在设得兰附近捕到了一条鲸,在它腹内有一桶多鲱鱼。
我们的一位标枪手对我说,有一回,他们在斯匹次卑尔根捕到一条大鲸,浑身雪白。”
《赴格陵兰航行记》,公元1671年,载哈里斯·科尔编的《游记选》
“有几条大鲸来到这里沿海一带(淮夫),公元1652年。有一条鲸,光是鲸骨就有八十英尺长,(据说)它除了有大量鲸油,鲸须就有五百(磅)重。它那张嘴等于是毕费仑花园的大门。”
西鲍尔德[32]: 《淮夫与金罗斯》
“我同意试一下,看看我能否杀掉这条抹香鲸,因为它是那么凶猛而疾速,我简直从来没听说过有人杀过这种大鲸。”
理查德·斯特拉福德[33]: 《百慕大来信》,《皇家学会会报》,1668年
“海里的大鲸
听上帝的话。”
《新英格兰小祷告书》
“我们还看到许许多多大鲸,我可以这样说,我们在南海所看到的,同在北方所见的,是一百比一。”
考利船长[34]: 《环球航行记》,1729年
“大鲸的呼吸总是带有一股难闻的气味,使人觉得头晕脑胀。”
乌略亚[35]: 《南美航行记》
“我们对这些妇女,
这五十个精选的著名窈窕少女寄以重任。
我们都知道七重围障也难以制胜,
虽然全都配备了鲸骨的箍箍。”
《鬈发遇劫记》[36]
“如果我们要以身躯大小来比较陆上的动物与海里的动物的话,那简直是比都无法比。大鲸肯定是万物中最大的动物。”
哥尔斯密: 《博物学》[37]
“如果你一定要写一本小鱼儿的寓言,你准会让它们像大鲸那样说话。”
哥尔斯密致约翰逊
“午后,我们以为是看到了一块岩石,结果却发现原来是条死鲸,是一些亚洲人捕杀后,拖上岸来的。这些亚洲人好像想躲在那条鲸后面,不让我们看见。”
库克[38]: 《航行记》
“他们简直不敢攻击较大的鲸。他们非常害怕大鲸,以致他们出海时,提也不敢提到大鲸。他们的小艇装着兽粪,石灰石,松柴以及其它类似的东西,用来吓唬大鲸,不让它们接近小艇。”
乌诺·冯·托罗伊[39]关于1772年朋克斯和索兰德冰岛之行的信札
“南塔开特人所发现的抹香鲸,是种活跃、凶猛的动物,捕鲸者必须具有非常娴熟的技巧和胆量。”
托马斯·杰弗逊[40]1778年就大鲸问题致法国外交部备忘录
“请问阁下,人间有什么东西可以同它相比?”
埃德蒙·伯克[41]向议会介绍有关南塔开特捕鲸业情况
“西班牙——是条搁浅在欧洲海岸上的大鲸。”
埃德蒙·伯克(出处不详)
“国王的通常收入第十项,就是对皇家鱼拥有权利,据说这是因为考虑到国王保护了海洋,不受海陆盗贼侵害的缘故,而所谓皇家鱼即大鲸和鲟。这两样东西,不论是搁浅在岸上,还是在海滨捕到的,都是属于国王的财产。”
布莱克斯通[42]
“水手顿即来到玩弄生命的地方
罗德蒙那装有倒钩的刀高悬在头顶
准确地一记一记戳下去。”
福尔克纳: 《船难》[43]
“屋顶,殿宇,尖塔灿烂辉煌
火箭自行喷射
昙花一现的火光
照遍苍穹
水火争短长
海洋逐浪高
为了表示难以控制的欢乐
大鲸朝天喷水”
库柏[44]: 《女王巡视伦敦》
“以巨大的速度打心脏一下子喷出了十至十五加仑的血来。”
约翰·亨特[45]: 《解剖一只小鲸记》
“鲸的大动脉口径比伦敦桥上的自来水管还粗,而自来水通过管道的哗流,论速度与势头,都远不及打大鲸心脏喷射出来的血。”
佩利[46]: 《神学》
“大鲸是哺乳类动物,没有后脚。”
居维埃男爵[47]
“在南纬40度处,我们看到了抹香鲸,但是,要到五月一日,才捕捉得到,到那时,海里尽是抹香鲸。”
科尔内特[48]专为扩展捕抹香鲸航行调查记
“各色各样的鱼类,
在我下面的自由天地里游呀,
潜呀,折腾呀,在嬉戏,追逐,争斗;
这是语言无法描绘,
也是水手见所未见的,
从可怖的利维坦到昆虫,
无数生物群集波涛,
大鲸,鲨鱼,巨兽,
它们受着神秘的本能的指引,
成群结队,有如浮动的岛屿,
通过荒僻而人迹罕到的地区,
尽管要遭到来自四面八方的
贪婪的敌人的袭击,
它们用剑,锯,螺旋形的角,带钩的牙凿,
把面孔,嘴巴,全都装备齐整。”
蒙哥马利[49]: 《大洪水前的世界》
“赞美呵!歌颂呵!
鱼族之王
在浩渺的大西洋
没有比这更雄伟的大鲸;
在极洋转游的
没有比它更肥的鱼儿。”
查尔斯·兰姆[50]: 《大鲸的胜利》
“1690年,有些人在高山上看着大鲸在彼此喷水嬉戏,当时有一个人说,喏——他指着大海——那边是片碧绿的牧场,我们的子子孙孙都将在那儿谋生。”
奥贝德·梅西[51]: 《南塔开特史》
“我为苏珊和我自己造了一个小屋,用鲸颚骨,架起个哥特式拱门。”
霍桑[52]: 《故事新编》
“她来为第一个情人定制一块墓碑,他正好是四十年前在太平洋上为大鲸所害的。”
同上
“不,阁下,那是条露脊鲸,”汤姆答道;“我看到它的喷水,它吐出了两条彩虹,美丽得真是基督徒所高兴看的。那家伙,真是只大油桶。”
库柏: 《水手》[53]
“报纸送来了,我们在《柏林报》上看到大鲸被搬上了柏林的舞台。”
爱克曼: 《歌德谈话录》
“天呵!蔡斯先生,怎么啦?”我答道,“我们让一条大鲸冲破啦。”
“南塔开特捕鲸船‘埃塞克斯号’失事记,该船在太平洋上遭到一条大抹香鲸攻击全毁”,该船大副,南塔开特的欧文·蔡斯作,1821年,纽约
“有一天晚上,一个水手坐在护桅索里,
风儿在号啸;
灰蒙蒙的月光,忽明忽暗,
大鲸在海里转游,
游过之处,闪着磷光。”
伊丽莎白·奥茨·史密斯[54]
“每只捕鲸小艇在追捕这条大鲸时所抛出去的绳索,总共有10440码,也即近六英里长。”
“有时候,大鲸那条可怕的尾巴在空中一晃,像晃鞭子一样噼啪有声,响彻三四英里。”
斯哥斯比[55]
“由于受到攻击,这条愤怒的抹香鲸痛得发狂,身子翻过来翻过去;它抬起那只大头,张着大嘴,碰到什么就咬什么;它用头猛冲小艇,小艇极其迅疾地在它前边游去,有时候,艇破人亡。”
“鉴于从商业观点上说来,抹香鲸是如此重要的动物,又有如此有趣的习惯,许多人,其中有许多是有能力的观察家,竟然对抹香鲸完全不放在眼里,没有激起多大的好奇心,这是桩非常令人惊奇的事情,近年来,在观察其习性方面,一定有大量而最方便的机会。”
托马斯·比尔[56]: 《抹香鲸史》,1839年
“抹香鲸不仅比格陵兰鲸或露脊鲸有更好的装备,在头尾上更拥有可怕的武器,还常常表现出具有爱咄咄迫人地使用这些武器的性格,而且有点儿既是那么狡猾、大胆而又淘气的态度,不由使人认为,它是一切已知的鲸类中攻击起来最危险的。”
弗雷德里克·德贝尔·贝内特[57]: 《环球捕鲸记》,1840年十月十三日。
“它在那边喷水啦,”桅顶瞭望人喊了起来。
“在哪儿?”船长问道。
“在船尾三个方位那儿,先生。”
“提一提舵轮,留心!”
“留心,先生。”
“桅顶的人呵!这会儿可看到那条鲸吗?”
“看到,看到,先生!一大群抹香鲸!它在喷水啦!它在跳啦!”
“喊呀,不停地喊呀!”
“是,是,先生,它在喷水啦!呶,呶,在那儿喷水啦——啧……喷——啦!”
“隔开多远?”
“两英里半!”
“天呀,这么近,通知大家上来!”
J.罗斯·布朗[58]: 《捕鲸巡弋铜版画集》,1846年
“南塔开特岛的‘环球号’捕鲸船,我们要说的就是乘该船的一次险遇。”
《“环球号”哗变记》,幸存者威廉·莱伊和赛勒斯·赫西记,1828年
“一只被他打伤的大鲸追击了他,他用鱼枪挡住了它的攻击,可是,过了一会,这只狂怒的巨兽终于向小艇冲了过来,他本人和伙伴们在看到这个攻击已是不可避免的时候,连忙跳进海里,才幸免于难。”
传道士泰尔曼和贝内特旅行记
“南塔开特本身,”韦伯斯特先生说,“是个有关国家利益的十分显著独特的地方。它人口有八九千,靠海为生,从事最大胆和最坚定的艰苦事业,每年为国家增加大量财富。”
丹尼尔·韦伯斯特[59]就在南塔开特建设防波堤在参议院的演说,1828年
“大鲸直扑在他身上,大概立即就把他弄死了。”
亨利·T.奇弗牧师: 《大鲸和它的捕手,即普雷布尔船长在返航中所搜集的捕鲸手险遇与大鲸记》
“你哪怕是弄出一点儿声响来,”塞缪尔回答说,“我就要叫你完蛋。”
《(反叛者)塞缪尔·康斯托克传》,作者其弟威廉·康斯托克。《捕鲸船“环球号”记》另一版本
“荷兰人和英国人之所以航行至北洋,是想可能的话,发现一条通过它到达印度的通道,尽管他们没有达到其主要目的,却打开了大鲸的栖息地。”
麦卡洛克: 《商业字典》
“这些事情是相辅相成的,球弹回来,只是为了要再弹出去,现在打开了大鲸的栖息地,捕鱼人似乎就间接地发现了那条神秘的西北航线的新线索。”
引自未发表的《某作品》
“在大洋上碰到一艘捕鲸船,靠近一看,总要叫人吓一跳。那艘船低帆慢驶,桅顶上蹲着瞭望者,急切地扫视四下一片汪洋,那艘船的神气,完全不同于正常航行的船只。”
《美国探险远征记·潮流与捕鲸》[60]
“在伦敦附近和别处的行人,也许会想起曾经看到地上笔直竖起的拱形大骨头,有的是门框上面的弓形,有的是亭子的进口,可能有人会告诉他,这些都是大鲸的肋骨。”
《北冰洋捕鲸记》[61]
“等到这些小艇追击大鲸回来后,这些白人才看到他们的船只已被船员中那些野人残酷地占有了。”
报载捕鲸船“荷波麦克号”失而
复得记
“众所周知,(美国的)捕鲸船的船员,乘船出海而能够返航的,始终是为数寥寥。”
《乘捕鲸小艇游弋记》[62]
“突然之间,从海里冒出一大团东西来,笔直地耸入天际。原来是条大鲸。”
《米里亚姆·科芬,即捕鲸者》[63]
“那条大鲸肯定被标枪击中了,可是,你想想看,只靠一根绳子缚着一匹野性未驯的强健小驹的尾巴,怎么对付得了。”
《捕鲸记》[64]
“有一回,我看到两条大鲸,大概是一雌一雄,一前一后,慢慢游去,离岸不及一石之遥”,“岸上是一片山毛榉树的枝丫。”
达尔文[65]: 《博物学家航行记》
“‘向后!’大副一转过头来,看到那只大抹香鲸张得老大的嘴,紧迫着船头,眼看有被立即消灭的危险,就这样高声叫嚷,——‘向后,拚命向后!’”
《杀鲸者沃顿》[66]
“孩子们,快快活活,别无精打采,
勇敢的标枪手正在打大鲸!”
南塔开特歌谣“这条罕见的老鲸呵,置身在狂风暴雨中,
海洋就是它的家,
既然强权就是公理,它就是强权的巨人,
是无边无际的海洋之王。”
鲸歌
* * *
[1] 《圣经·旧约·创世记》第1章21节。《圣经》中的大鱼,鳄鱼,大海兽都是指的大鲸。
[2] 《旧约·约伯记》第41章32节。
[3] 《旧约·约拿书》第1章17节。
[4] 《旧约·诗篇》第104篇26节。
[5] 《旧约·以赛亚书》第27章1节。
[6] 菲利蒙·霍兰(1552—1637),英国人,有“翻译大将”之称,他译了普卢塔克的《伦理学》和普利尼的《博物学》等书。
[7] 拉丁文,鲸。
[8] 约翰·图克(1736—1812),英国语言学家;琉善(约125—192),古希腊讽刺作家,著有《对话》、《真实的历史》等。
[9] 奥特,挪威航海探险家,生卒年月不详,为当时阿尔佛来特王效劳。
[10] 蒙泰涅(1533—1592),法国文艺复兴后期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
[11] 拉伯雷(约1494—1553),法国文艺复兴时期作家。
[12] 约翰·斯托,生卒年月不详。
[13]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14] 即莎剧《亨利四世上篇》第1幕第3场。
[15] 莎剧《哈姆雷特》第3幕第2场。
[16] 《仙女王》,英国诗人斯宾塞(1552—1599)未完成的长诗。
[17] 威廉·戴夫南特(1606—1666),英国诗人,剧作家,《冈迪伯特》是他的一篇长诗。
[18] 霍斯曼,据百周年纪念版注,应为霍夫曼,生卒年月不详。
[19] 拉丁文,不知道是什么。
[20] 托马斯·布朗爵士(1605—1682),英国医生,作家。
[21] 塔卢斯,斯宾塞《仙女王》中的人物,他拿着铁连枷,“剥掉虚伪,恢复真相。”
[22] 埃德蒙·沃勒(1606—1687),英国诗人。
[23] 霍布斯(1588—1679),英国著名哲学家,机械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利维坦》系他的论国家的著作。
[24] 《天路历程》,英国作家约翰·班扬(1628—1688)的作品。
[25] 《失乐园》,英国诗人和政论家约翰·弥尔顿(1608—1674)的作品。
[26] 托马斯·富勒(1608—1661),英国作家。
[27] 屈莱顿(1631—1700),英国诗人,剧作家,批评家。
[28] 塞缪尔·珀切斯(1575—1626),英国作家。
[29] 托马斯·赫伯特(1606—1682),英国旅行家,作家。
[30] 威廉·科尼利厄斯·斯考顿,生卒年月、事迹不详。
[31] 约翰·哈里斯(约1666—1719),英国科学作家,地志学者。
[32] 赫伯特·西鲍尔德,生卒年月、事迹不详。
[33] 理查德·斯特拉福德,生卒年月、事迹不详。
[34] 安布罗斯·考利船长,生卒年月、生平事迹不详。
[35] 唐·安东尼奥·德·乌略亚(1716—1795),西班牙数学家,海军军官。
[36] 《鬈发遇劫记》,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伯(1688—1744)的作品。
[37] 奥利弗·哥尔斯密(1728—1774),英国作家。
[38] 詹姆斯·库克(1728—1779),英国航海家。
[39] 乌诺·冯·托罗伊,生卒年月、生平事迹不详。
[40] 托马斯·杰弗逊(1743—1826),美国第三任总统。
[41] 埃德蒙·伯克(1729—1797),英国政治家。
[42] 参见正文378页注③。
[43] 威廉·福尔克纳(1732—1769),苏格兰诗人,《船难》是他的名作。
[44] 威廉·库柏(1731—1800),英国诗人。
[45] 约翰·亨特(1728—1793),英国生理学家,外科医生。
[46] 威廉·佩利(1743—1805),英国神学家,哲学家。
[47] 乔治·居维埃(1769—1832),法国解剖学家。
[48] 詹姆斯·科尔内特船长,生卒年月、生平事迹不详。
[49] 詹姆斯·蒙哥马利(1771—1854),苏格兰诗人。
[50] 查尔斯·兰姆(1775—1834),英国散文家。
[51] 奥贝德·梅西,生卒年月、生平事迹不详。
[52] 霍桑(1804—1864),美国小说家。
[53] 詹姆斯·费尼莫尔·库柏(1789—1851),美国小说家。
[54] 伊丽莎白·奥茨·史密斯(1806—1893),美国女作家。
[55] 威廉·斯哥斯比(1789—1857),美国的北极探险家。
[56] 托马斯·比尔,英国人,生卒年月不详。
[57] 弗雷德里克·德贝尔·贝内特,生卒年月、生平事迹不详。
[58] J.罗斯·布朗(1817—1875),美国旅行家,作家。
[59] 丹尼尔·韦伯斯特(1782—1852),美国政治家。
[60] 查尔斯·威尔克斯(1798—1877),美国海军军官,探险家,这是指他所著《美国探险远征记》一书第5卷第12章《潮流与捕鲸》。
[61] 作者是罗伯特·皮尔斯·吉利斯,生卒年月不详。
[62] 作者是詹姆斯·罗兹,生卒年月不详。
[63] 作者是约瑟夫·哈特,生卒年月不详。
[64] 出处不详。
[65] 即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创造者查尔斯·达尔文(1809—1882)。
[66] 作者是哈利·霍尔·亚德,生卒年月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