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忍心和可怜的夏斯-贝尔纳神甫捣乱,叫他到这里来,”他对富凯说道,“他会三天吃不下饭的。但请你找一个冉森派教士来,必须是彼拉尔神甫的朋友和不搞阴谋的。”
这样的话,富凯早就等得不耐烦了。外省舆论认为必须办的事,于连都处理得很得当。多亏德·弗里莱神甫帮忙,尽管忏悔师挑选得并不理想,于连在牢里仍然有教会的照顾。如果多动动脑筋,他本来是可以越狱的。但牢房里的空气太糟,使他的智力日渐衰退。德·雷纳夫人再度回来使他高兴极了。
“我首先要对你尽责,”夫人边拥抱他边说道,“我是从维里业逃出来的……”
于连对她没有任何自尊心的考虑,把自己的弱点一一奉告。夫人待他既亲切又可爱。
晚上,她一走出监狱,就把那个将于连像猎物那样紧缠不放的教士叫到她姑妈家来。此人一心只想获得贝藏松上流社会少妇们的信任,所以德·雷纳夫人很容易便使他答应到布雷-勒奥修道院念一台“九日经”。
于连对德·雷纳夫人爱得如醉如狂,非语言所能形容。
姑妈是有钱人,信教虔诚也是出了名的。德·雷纳夫人依靠金钱,利用,甚至可以说是不正当地利用她姑妈的威望,竟被获准一天去看望于连两次。
玛蒂尔德知道这一消息,忌妒得气昏了头脑。德·弗里莱已经向她承认,无论自己名气有多大,也不足以置任何惯例于不顾,想办法让她去看她的朋友每天超过一次以上。玛蒂尔德命人盯德·雷纳夫人的梢,监视她的一举一动。德·弗里莱先生脑子并不笨,挖空心思想向她证明,于连并不值得她爱。
玛蒂尔德虽然烦恼,反倒更爱于连了,几乎每天都要和他大闹一场。
于连莫名其妙地连累了这个可怜的姑娘,此刻想一直到死都好好对待她。但每一次,他对德·雷纳夫人疯狂般的爱恋都占了上风。他竭力想让玛蒂尔德相信她情敌来探监别无他意,但举出的理由都站不住脚。他心想:“戏快收场了,瞒不住也无所谓了。”
德·拉摩尔小姐这时获悉德·克罗兹诺瓦侯爵的死讯。原来大富翁德·泰莱尔先生对玛蒂尔德不在巴黎露面说了些难听的话。德·克罗兹诺瓦先生要求他辟谣。德·泰莱尔先生拿出几封写给自己的匿名信让他看,信中详述了种种编排得十分巧妙的细节,不由得可怜的侯爵不看到其中的端倪。
德·泰莱尔放肆地和他开粗鲁的玩笑。德·克罗兹诺瓦恼恨交加,要求他赔偿名誉损失,开价很大,百万富翁宁愿决斗。大错铸成,一个最值得爱慕的巴黎青年还不到二十四岁就此一命呜呼。
他的死在于连已经变得脆弱的心灵上留下了奇怪而病态的印象。
“可怜的克罗兹诺瓦对我们一向通情达理,而且非常朴实,你在令堂的客厅里出言不慎,他本来应该恨我,向我寻衅的,因为恶语伤人恨不休啊。”
德·克罗兹诺瓦的死改变了于连对玛蒂尔德前途的一切想法。他花了好几天来向她证明,她应该接受德·吕兹的求婚,对她说:“此人腼腆,不太虚伪,肯定会加入求婚者的行列。比起可怜的克罗兹诺瓦来,他的野心不外露,但很执著。他家没有公爵封地,娶于连·索海尔的寡妇不会有任何困难。”
“娶一个心如死水的寡妇,”玛蒂尔德冷冷地回了一句,“因为这个寡妇已经活够了,才过半年,她的恋人便移情别向,而那个女人还是造成他们不幸的根源。”
“你这就不公平了。德·雷纳夫人来探监正好给为我要求赦免的巴黎律师提供别出心裁的说法,他可以描绘说,凶手居然得到受害人的关怀。这就会产生效果,也许有朝一日,你会看到我成为某出戏的主角哩。”
德·拉摩尔小姐妒火中烧,又不能报复,痛苦不已而又毫无希望(因为即使于连得救,又如何能再赢得他的心呢?),情人不忠,自己反而爱之愈切,由此而生的羞愧和痛苦,使她凄然无语,德·弗里莱的殷勤体贴和富凯的坦白直率都没法使她开口说话。
至于于连,除玛蒂尔德在场占了他一定的时间外,他沉湎在爱情之中,将来的事几乎连想也不去想。这种极度的感情,毫无造作,产生了奇异的效果,使德·雷纳夫人几乎也和他一样,温柔快活,管它人间何世。
“从前,”于连对她说道,“我们在维尔基森林里散步的时候,我本来也可以感到同样幸福,可惜我那时野心勃勃,总在神游太虚幻境,不把你这条距我嘴唇如此之近的玉臂紧拥在怀,思想上反而离开你去考虑未来的事,为积累巨大的财富而进行无穷无尽的斗争……唉,如果你不到监狱来看我,我就算死了也不知幸福为何。”
在这期间发生了两件事,扰乱了他的宁静的生活。听于连忏悔的教士尽管是冉森派教徒,也未能避开耶稣会的阴谋,而且不知不觉地成了他们的工具。
一天,他来对于连说,如果他不是冥顽不灵而畏罪自杀的话,就应该想尽各种办法要求赦免。“教会在巴黎的司法部门很有影响,有一个比较简便的办法,就是您必须大张旗鼓地在宗教上改换门庭。”
“大张旗鼓!”于连追问了一句,“好啊!神父,我可逮住您了,您在演传教士那套把戏。”
“您的年龄,”那个冉森派教士严肃地接着说道,“上天赐予您的姣好容貌,目前尚难以解释的犯罪动机、德·拉摩尔小姐千方百计为您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疏通,还有受害人对您所表示的惊人的友谊,这一切使您成了贝藏松年轻女子心目中的英雄,她们为了您忘掉了一切,甚至忘掉了政治……
“您在宗教上改换门庭会在她们心中产生反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对教会大有帮助。难道耶稣会教士在类似情况下会这样做,我就得有所犹豫么?因此,即使情况特殊,他们的贪婪无法得逞,他们还会用其他办法使坏!但愿不致如此……您改换教门所赢得的眼泪,足可消除伏尔泰著作重版十次所产生的腐蚀作用。”
“如果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我又何以为人?”于连冷冷地回答道,“我曾经有过野心,但我不想自责。我当时只是循时代的惯例行事。现在,我活一天算一天,如果我作出什么卑鄙的事,那么在国人眼里,我便一钱不值了……”
另外一件事缘于德·雷纳夫人,使于连难以释怀。原来不知哪位惯出馊主意的朋友竟说服这个天真而腼腆的女人,使她认为自己有责任到圣克卢宫叩见国王查理十世,为于连求情。
与于连分开对她已是一种牺牲。抛头露面这种使人难堪的事换了别的时候,她会觉得比死还要糟糕,但在作出了上述牺牲之后,对她也就不算什么了。
“我要去见王上,公开承认你是我的情人,一个人的性命,尤其是像于连这样一个人的性命应该放在一切考虑之上。我要说,你想杀我是出于忌妒,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陪审团人道为怀或王上法外施恩而得救的年轻人实在不乏其例……”
“如果你不向我起誓不采取任何会使我们两人出乖露丑的行动,我便叫人把牢门紧闭,不再见你。去巴黎不是你想出来的,一定是有人唆使,把这个女人的名字告诉我……
“人生苦短,让我们幸幸福福地度过这有限的几天吧。我们别再露面了,我的罪行已经够明显的了。德·拉摩尔小姐在巴黎很有势力,请相信,她已经尽了人事。在外省这里,有钱有身分的人都与我为敌。你的行动只会更加激怒这些有钱人,尤其是生活优裕的温和派……不要让马斯隆、华勒诺之流和千千万万比他们稍好一点的人耻笑。”
牢里空气越来越浑浊,于连简直受不了。幸亏宣布行刑的那一天,阳光灿烂,万物生辉,于连勇气十足。在户外行走,他觉得是一种舒服的感受,犹如长时间航海归来的水手能够登陆散步一样。他心想:“一切都不错,我有的是勇气。”
他那颗脑袋从没有像即将被砍下来的此刻那样富有诗意。昔日在维尔基森林度过的最温馨的时刻有如万马奔腾,重又涌上他的心头。
一切进行得干净利落,非常得体,他毫不矫揉造作。
前两天,他曾经对富凯说:
“有没有情绪,我不敢担保。牢房这样难看,这样潮湿,使我脾气急躁,难以自已。但我绝不害怕,绝不会吓得脸如白纸。”
他事先做了安排,叫富凯在最后一天的早上将玛蒂尔德和德·雷纳夫人接走。
“让她们坐一辆车走,”他对富凯说道,“你要想办法让驿车的马一路飞跑。使她们两人不是倒在对方怀里,便是彼此恨得不共戴天。不管是哪种情况都会使这两个女人稍稍忘掉心中的剧痛。”
于连曾经要求德·雷纳夫人发誓活下去,好照顾玛蒂尔德的儿子。
“谁知道呀,没准我们死后还会有感觉。”有一天他对富凯说道,“我喜欢在俯瞰维里业的那座大山的一个小洞穴里安息,的确是所谓的安息。我告诉过你,我曾多次夜里来到这个山洞,远眺法兰西最富庶省份的大好河山,心中豪情似火。这就是我的胸怀……总之,我很喜爱这个山洞。谁也不能否认,此处位置极佳,足以使哲人之心为之倾倒……贝藏松那些圣公会的教士只认识钱,如果你打通关节,他们一定会将我的尸体卖给你……”
富凯居然做成了这桩令人伤心的买卖。他一个人待在房间里,守着朋友的遗体。突然看见玛蒂尔德走了进来,他不禁大吃一惊。几小时以前,他早就把这位小姐送到离贝藏松四十里地以外了呀。玛蒂尔德目光呆滞,两眼茫然。
“我要看看他。”她对富凯说道。
富凯连说话和站起来的勇气也没有了。他用手指了指地板上一件蓝色大氅,里面裹着于连的遗体。
玛蒂尔德双膝跪下,卜尼法斯·德·拉摩尔和玛格丽特·德·纳瓦尔的故事无疑给了她超人的勇气。她用颤抖的双手掀开了大氅。富凯把眼睛转了过去。
他听见玛蒂尔德在房间里急速地走动,点着了多支蜡烛。当富凯鼓起勇气看她的时候,只见她已经把于连的头摆在面前的一张大理石小桌上,正在吻他的额头……
只见她已经把于连的头摆在面前的一张大理石小桌上……
玛蒂尔德亲自把情人送到情人生前选好的墓地。许多教士护送灵柩。谁也不知道,玛蒂尔德独自坐在蒙着黑纱的灵车里,膝上放着她已故心上人的头颅。
二十名教士在午夜时分到达了汝拉山脉中一座高山的最高处,在无数根蜡烛照得通明的那个小山洞里,举行追悼亡灵的葬礼。山里各个小村的全体居民被这种非比寻常的仪式所吸引,随着穿过人群的送葬队伍,走上山来。
玛蒂尔德身穿长长的丧服走在行列中间,并在仪式结束时,叫人把数千枚五法郎的银币洒向人群。
她单独和富凯留下来,想用自己的双手埋葬情人的头颅。富凯痛苦得几乎要疯了。
玛蒂尔德亲自筹划,花重金在意大利雕刻了大理石,把荒凉的山洞装饰一新。
德·雷纳夫人履行诺言,没有自寻短见。但于连死后三天,她拥吻着自己的孩子也离开了人世。
* * *
[1] 圣伯夫(1804—1869),法国小说家和文学批评家,其批评文章编为《月曜日漫谈》和《新月曜日漫谈》。
[2] 原文为拉丁文。
[3] 里昂,法国西南部城市,纺织业中心。
[4] 罗讷河,流经瑞士和法国的河流。
[5] 实际上是法尔科兹当过印刷厂老板(参见上卷第二十一章),此处可能是作者自己混淆了。
[6] 马尔美宗,法国塞纳-瓦兹一地名,拿破仑的王后约瑟芬的产业,约瑟芬离婚后即在此居住。
[7] 阿尔科勒,意大利城市,一七九六年十一月,拿破仑曾大破奥军于此。
[8] 莫雷里(1643—1680),法国史学家,曾编纂《历史大辞典》。
[9] 拉丁文:包在我身上。
[10] 菲力普二世(1165—1223),又译腓力二世,法国国王,在位时文治武功均有卓越建树。
[11] 亨利八世(1491—1547),英国国王。
[12] 杜布瓦(1656—1728),医生之子,曾担任路易十五的摄政王沙特尔公爵的家庭教师,路易十四死后,随摄政王进入政界。其人贪财受贿且极有野心,于一七二二年成为红衣主教兼首相。
[13] 法国作家伏尔泰卒于一七七八年。
[14] 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
[15] 亨利三世(1551—1589),法国国王,一五七四至一五八九年在位,本书后文将多次提到的玛格丽特·德·纳瓦尔王后的哥哥。
[16] 巴比伦,公元前二十世纪中亚幼发拉底河畔古城,后成为亚述王朝的国都,以奢侈繁华著称,此处指巴黎。
[17] 按照法国人的习惯,姓氏前加德(de)是贵族身分的表示。
[18] 奈伊(1769—1815),拿破仑帝国的元帅,屡立战功,王政复辟后被处死。
[19] 夏佩尔(1626—1686),法国诗人,曾与德·巴肖蒙合著《普罗旺斯与朗格多克游记》。
[20] 骚塞(1774—1843),英国湖畔派诗人,散文家。
[21] 奥古斯都(前63—14),即恺撒之养子屋大维。恺撒被刺后,在军人混战中战胜诸多对手,成为罗马的独裁统治者,号称奥古斯都(“神圣的”、“至尊的”之意)。
[22] 乔治四世(1762—1830),一八二〇至一八三〇年的英国及爱尔兰国王。
[23] 梅塞纳斯(前69—前8),奥古斯都时代的罗马政要。以保护文学艺术闻名于世,曾资助维吉尔、贺拉斯等著名诗人。
[24] 马提雅尔(约40—104),古罗马诗人,以善作铭文著称。
[25] 雷纳律师(1772—1826),意大利诗人兼律师,曾在意大利北部从事创建共和国的活动。
[26] 龙沙(1524—1585),法国诗人,十六世纪七星诗社的创建人和主将,作品以爱情诗见长。
[27] 贝朗瑞(1780—1857),法国歌谣诗人,其诗歌有强烈的反复辟倾向,波旁王朝曾两次对他判刑和处以罚金。
[28] 罗西尼(1792—1868),意大利作曲家,写过大量歌剧。
[29] 《法兰西快报》,一六三一年在首相黎塞留支持下创办的日报。
[30] 普拉德(1759—1837),拿破仑的司祭神甫,后为复辟王朝服务,继而成为自由派。
[31] 塔莱朗(1754—1838),法国外交家,从一七八九年革命直至七月王朝期间,历任重要官职,以善变多诈著称。
[32] 波佐·迪·博尔戈(1764—1842),意大利外交官,曾任沙皇的私人顾问,反拿破仑的狂热分子。
[33] 法语“巴彤”(Bton)意为棍子。
[34] 法语“布伊翁”(Bouillon)意为“汤、粥”。
[35] 十八世纪法国戏剧家博马舍的名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的人物,但这句台词实际上是霸尔多洛提到巴齐勒时说的。详见该剧第一幕第四场。
[36] 孔特,当时的著名魔术师。
[37] 指贝朗瑞,一八二八年十二月曾被判罚款一万法郎,监禁九个月。
[38] 霍兰勋爵(1772—1840),英国自由派记者,曾为被俘的拿破仑鸣不平。
[39] 达朗贝尔(1717—1783),法国作家、哲学家、数学家,百科全书派奠基人之一,对宗教抱怀疑态度,主张科学精神。
[40] 指勋章。
[41] 福布拉斯,法国作家库弗雷(1760—1797)的小说《福布拉斯骑士的爱情》中的主人公。
[42] 格拉修斯,十六世纪德国神学家。
[43] 指决斗时自己一方的证人。
[44] 《奥里伯爵》,十九世纪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根据法国剧作家斯克里布和普瓦松的剧本创作的两幕歌剧。一八二八年在巴黎上演。
[45] 贝托洛蒂,十八世纪意大利传记作家。
[46] 耶尔群岛,法国在地中海的群岛,为旅游胜地。
[47] 即蒂特-李维(前59—19),古罗马历史学家,著有《罗马史》。
[48] 黎瓦洛尔(1753—1801),法国作家和新闻记者,常写针对大革命的讽刺文章。
[49] 蒙卡德侯爵和普瓦松均为十八世纪法国剧作家阿兰瓦尔的作品《市民学堂》中的人物。
[50] 哈德逊·洛甫(1769—1844),英国军官,拿破仑被囚禁在圣赫勒拿岛期间,他是该岛的总督;巴瑟斯特,当时英国的殖民事务大臣,曾授意哈德逊·洛甫苛待拿破仑。
[51] 洛克(1632—1704),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分权学说的倡导者。
[52] 迪亚贝基,土耳其东南部行省。
[53] 佩利科(1789—1854),意大利作家,曾被监禁九年,司汤达曾称他为“意大利第一位悲剧诗人”。
[54] 阿尔汉布拉宫,摩尔人占领西班牙时在格林纳达建造的宫殿,装饰豪华,园林美不胜收。
[55] 库隆,帝国和复辟时期著名的舞蹈家。
[56] 典出卢梭的《忏悔录》。库安德是出版业的小雇员,卢梭住在蒙莫朗西时,曾将他引见卢森堡公爵,某日库安德要回巴黎,公爵顺便带他上路。库安德受宠若惊,感激涕零。卢梭写道:“我感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我在后面跟着,哭得像个孩子,真想俯下身去亲吻这位好元帅的脚印。”
[57] 有一位学者,法兰西学院院士误把Jupiter Feretrius译为“朱比特与费雷特里乌斯王”,其实费雷特里乌斯只是朱比特的外号。
[58] 米拉波(1749—1791),法国大革命时期杰出的演说家,主张君主立宪,虽然出身贵族,但有反叛精神,是第三等级的代表。
[59] 即日耳曼皇帝康拉德五世(约1252—1268在位),曾企图收复那不勒斯王国,兵败被俘,旋处斩。
[60] 斯塔尔夫人(1766—1817),法国大革命时期女作家,浪漫派的先驱,因思想自由,曾遭拿破仑流放。
[61] 西塞里(1782—1868),法国装饰画家。
[62] 丹东(1759—1794),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主要领导人之一,出身律师,能言善辩,曾当选为巴黎公社副检察长,建立革命法庭,主张以恐怖手段镇压反对派。1794年以反叛罪被判处死刑。
[63] 昂蒂布,法国南部海港,有海滨浴场。
[64] 说话者乃不满现状之人。(莫里哀《伪君子》原注)
[65] 潘趣酒,一种混合着酒、糖、茶、柠檬等的饮料。
[66] 库里埃(1772—1825),法国作家,曾通过讽刺小册子和书信的形式,以犀利的笔锋抨击法国复辟王朝。
[67] 缪拉(1767—1815),帝国时期的元帅,拿破仑的妹夫,一八〇八至一八一五年曾被封为那不勒斯国王。
[68] 德拉维涅(1793—1843),法国诗人,戏剧家。
[69] 《玛利诺·法里埃罗》一剧中兵工厂一个普通木匠的名字。
[70] 皮什格吕(1761—1804),法国将军,曾与卡杜达尔及莫罗一起阴谋刺杀拿破仑。事败后死在狱中。
[71] 拉法夷特(1757—1834),法国将军,复辟时期的反对派。
[72] 卡尔诺(1753—1823),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73] 韦利(1709—1759),法国历史学家。
[74] 皮埃蒙特,意大利西北地区。
[75] 都灵,古撒丁王国首都,皮埃蒙特工商业的中心。
[76] 《葡萄牙修女书简》,简称《葡萄牙书简》,十七世纪在巴黎出版的一部书信集,据说系葡萄牙修女玛丽亚娜·阿科福拉多所写。为写给一个在葡萄牙服役的法国贵族青年的五封信。其中表露了心中无法排遣的爱慕之情。
[77] 《艾那尼》,雨果的著名诗剧,一八三〇年二月廿五日在巴黎法兰西剧院首演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
[78] 德利尔(1738—1813),十八世纪法国诗人,法兰西学院院士,曾翻译维吉尔的诗。
[79] 沙滩广场,即今巴黎市府广场,当年是处决犯人的地方。
[80] 玛格丽特王后,即玛格丽特·德·瓦洛瓦(1553—1615),法王亨利二世及卡特琳娜·德·梅迪契之女,亨利·德·纳瓦尔(即后来的亨利四世)之妻。
[81] 德·阿朗松公爵(1554—1584),即卡特琳娜·德·梅迪契的第四子,后又封为安茹公爵。
[82] 指圣巴托罗缪之夜天主教派对胡格诺派(即法国新教)的大屠杀。
[83] 王储,即德·阿朗松公爵。
[84] 多比涅(1552—1630),法国历史家,作家。
[85] 勃兰多姆(1540—1614),法国回忆录作家。
[86] 司各特(1771—1832),苏格兰历史小说家,其作品在法国颇有影响。
[87] 艾图瓦尔(1546—1611),法国编年史家。
[88] 神圣同盟,十六世纪法国天主教为反对新教而结成的联盟。
[89] 梅里美(1803—1870),法国作家,考古学家。尤以中短篇小说闻名于世。
[90] 瓦格拉姆,奥地利村庄,一八〇九年七月六日拿破仑曾大败奥军于此。
[91] 莫里神甫(1746—1817),鞋匠之子,后成为宣教家,并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92] 《曼侬·莱斯戈》,十八世纪法国作家普莱沃(1697—1763)所写的一部曲折离奇的爱情小说,曼侬·莱斯戈为其中的女主角。
[93] 巴松彼埃尔,十七世纪法国元帅及外交家,曾因密谋反对红衣主教及首相黎希留而被关进巴士底狱。
[94] 卡特琳娜·德·梅迪契,十六世纪法王亨利二世之王后,查理九世朝之摄政,以善耍权术闻名。
[95] 贝督因人,中东及北非地区沙漠中的游牧民族。
[96] 引自拉封丹寓言诗《牧羊人和羊群》。
[97] 科布伦茨,德国城市,法国大革命后,路易十八曾流亡至此。
[98] 席勒(1759—1805),德国诗人、剧作家,作品有《威廉·退尔》、《强盗》、《阴谋与爱情》等。
[99] 格朗韦尔红衣主教(1517—1586),出生在贝藏松,后成为查理五世和腓力二世的大臣。
[100] 冯唐和马加隆均为刊物主编,因抨击当局,一八三〇年被捕,囚禁于普瓦西中央监狱。
[101] 卡隆上校,曾为拿破仑麾下军官,一八二二年被控阴谋反对复辟王朝,遭枪决。
[102] 《马赛曲》的歌词。
[103] 缪塞(1810—1857),法国浪漫派诗人、小说家、戏剧家,《一个世纪儿的忏悔》的作者。
[104] 雅纳克和蒙孔图尔均为法国地名,十六世纪中叶,当时的安茹公爵(即日后的亨利三世)曾率师在此击败新教徒。
[105] 阿尔及尔,阿尔及利亚首都,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为法国所攻占。
[106] 拜兰,西班牙城名,一八〇八年,法国将军杜邦在此兵败,与西班牙军签订降约。
[107] 美狄亚,希腊神话传说中科尔喀斯王的女儿,精通巫术,曾帮助阿耳戈英雄伊阿宋夺取金羊毛,并杀其弟,随伊阿宋逃离,后伊阿宋移情别恋,美狄亚又计杀新娘,手刃亲子,使伊阿宋终生痛苦。古希腊悲剧家欧里庇得斯,罗马悲剧家塞内加以及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家高乃依均曾以其故事为题材进行创作。
[108] 即一层与二层之间的房间。
[109] 唐·狄埃格,高乃依的名剧《熙德》中主人公罗德里格的父亲。
[110] 加斯科涅人以性格开朗,爱吹牛皮著称。
[111] 阿伯拉尔(1079—1142),法国神学家,哲学家,与其女弟子爱洛伊丝相恋,被女方家人秘密处以宫刑。
[112] 法萨勒,古希腊地名,公元前四八年,恺撒在此击败庞培。
[113] 马辛杰(1583—1640),英国剧作家。
[114] 圣多明各即今之海地。安的列斯群岛法属殖民地所说的法语常掺杂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当地的土话,称克里奥尔语。
[115] 原文系英语。
[116] 原文系英语。
[117] 罗兰(1734—1793),法国大革命中共和政府的内政部长,倾向吉隆特党,其妻罗兰夫人因支持吉隆特党人被上台执政的雅各宾派送上断头台,罗兰营救未果,愤而自杀。
[118] 西玛罗沙(1749—1801),意大利著名作曲家。
[119] 原文为意大利文。
[120] 约翰-保罗(1763—1825),原名约翰·保罗·弗雷德里希·李希特,法国作家,作品以诙谐俏皮著称。
[121] 圣克卢,位于巴黎西南,法国王宫所在地。
[122] 指俄国亚历山大一世(1777—1825),曾与拿破仑交战多年,并于一八一五年倡议建立俄奥普三国的“神圣同盟”。
[123] 指拿破仑的《圣赫勒拿岛回忆录》。
[124] 皮特(1759—1806),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英国首相,曾组织各国联军对抗法国。
[125] 威灵顿公爵(1769—1852),曾在滑铁卢一役,率领欧洲联军击败拿破仑,后任英国首相。
[126] 引自十七世纪法国作家拉封丹的寓言诗《雕刻家和朱庇特像》。下文“寓言家”即指拉封丹。
[127] 上面提到的均为法国大革命时代平民出身的将军。
[128] 指一八一五年拿破仑的百日事变。
[129] 卡特利诺,法国大革命中旺代反叛农民军的领袖,在进攻南特时被击毙。
[130] 法国《马赛曲》中的歌词。
[131] 居斯塔夫-阿道尔夫(1549-1632),瑞典国王,以文治武功著称,在百年战争中曾力挫奥匈帝国,维护新教。
[132] 布鲁海姆(1772—1838),英国国务活动家和历史学家。
[133] 大革命时,教会的林产被悉数没收。
[134] 圣罗克教堂,巴黎的一座教堂,大革命时期保王党暴乱分子总部所在地,后拿破仑炮击叛乱者,攻占圣罗克。
[135] 梅斯,法国东北部城市,摩泽尔省省会,邻近德国。
[136] 美因兹,德国西部城市名。
[137] 德赛(1768—1800)和古维翁·圣西尔(1764—1830)均为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著名将领。德赛在马朗戈战役中对法军的转败为胜起了决定性作用,但自身阵亡。古维翁·圣西尔后来却效忠路易十八。
[138] 杜布瓦在法语中是“木头”的意思。
[139] 洛珀·德·维加(1562—1635),西班牙作家、诗人、戏剧家。
[140] 此处原文是西班牙文。
[141] 原文是英语。
[142] 玛西永(1663—1742),法国著名宣教家,其演说辞娓娓动听。
[143] 《忒勒玛科斯》,法国十七世纪作家费讷隆根据荷马史诗中忒勒玛科斯的故事改写的小说。
[144] 《明斯特和约》,又称《威斯特伐里和约》(明斯特系威斯特伐里省的一个城市),十七世纪欧洲三十年战争结束时签订的和约。根据此约,法国获得大片土地,且收回阿尔萨斯省。
[145] 多拉(1734—1780),法国七星诗社的诗人之一。
[146] 《曼侬·莱斯戈》,十八世纪法国作家普雷沃神甫(1697—1763)的言情小说,曾改编为歌剧及芭蕾舞剧。
[147] 利希滕贝格(1742—1799),德国物理学家兼讽刺作家。
[148] 吉罗德(1767—1824),法国新古典派画家。
[149] 原文为英语。
[150] 《秘婚记》,十八世纪意大利歌剧,描写一对恋人不顾父母反对,秘密成婚,克服困难,终偿所愿的故事。嘉罗琳为剧中女主角。原文为意大利文。
[151] 拉丁文:如果命运安排。
[152] 博马舍(1732—1799),法国喜剧家,《塞维尔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婚姻》的作者。
[153] 斯莫莱特(1721—1771),英国小说家,《蓝登传》的作者。
[154] 奥赛罗,莎士比亚的名剧《奥赛罗》中的主人公。
[155] 法王路易十一以诡计多端著称。
[156] 指路易十四的孙媳。
[157] 伊阿古,莎士比亚的名剧《奥赛罗》中的人物,一个两面三刀的卑鄙小人。下面的引文见该剧第五幕第二场。
[158] 斯泰恩(1713—1768),英国小说家,《项狄传》、《多情客游记》的作者。
[159] 德·拉瓦莱特(1769—1830),拿破仑的副官,滑铁卢之役后被囚,其妻探监,趁看守不备,夫妻易服,终于脱逃。
[160] 《勒内》,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前驱夏多布里昂的小说,曾风靡一时。
[161] 投石党,十七世纪法国以孔代亲王为首的贵族叛乱集团,投石党运动名义上是反对首相马扎兰,实际是地方贵族反对中央集权的政治斗争。
[162] 法语动词的原意是:以断头机处决,为了简化,此处故译为“斩首”。
[163] 费讷隆(1651—1715),法国作家,曾在宫廷任太子太傅,著有《论女子教育》、《死者对话录》、《忒勒马科斯历险记》等,其小说谴责暴君穷兵黩武、好大喜功,反映了社会的中下层人士对王廷的不满。费讷隆后被选入法兰西学院并成为康布雷大主教。
[164] 《文赛斯拉斯》,十七世纪法国悲剧作家罗特卢的五幕悲剧。王太子拉迪斯拉斯因误杀弟弟被判死刑。该剧为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先驱。
[165] 引自十八世纪法国作家伏尔泰的著名悲剧《穆罕默德》。
[166] 曼努埃尔,法国人,一七九六年参加意大利战役,后因伤退役,成为律师。复辟时期当选为议员,一八二三年因反对出兵西班牙而被议会除名。
[167] 贝费戈尔,法国十七世纪寓言诗人拉封丹的同名诗《贝费戈尔》中的魔鬼,在人间娶得悍妻,不胜其扰,宁愿返回地狱。
[168] 罗马王(1811—1832),拿破仑与奥国公主玛丽-路易丝之子,出生后封为罗马王,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后退位,宣布由罗马王继承王位,实际上只是一句空话,罗马王后来随母亲在奥国宫廷生活,被封为雷希施塔特公爵,二十一岁时病逝。
[169] 三位一体,基督教教义认为,上帝只有一个,但有三个“位格”:“圣父”“圣子”“圣灵”,是谓“三位一体”。